Azrael's幸福滋味

Wednesday, September 29, 2004

談福州美食--白粿乾

“白粿乾”的簡體字為“白果干”,害我誤以為它是白果(銀杏)的製成品。後來看了包裝上的文字,才知道白粿乾的主要材料是白米。好像是粘米。

不知道白粿乾在其他中國人聚居的地方是否普遍,我在這兒倒是沒見過餐館賣白粿乾煮成的菜餚,相信吃過的人也不多。據我老媽說,白粿乾是福州特產,是福州人吃的東西。我是不太肯定啦,因為我上網也搜尋不到有關的資料。

平時要買白粿乾也不容易,我上次是在Xtra買,擺在陳列架上的數量也不多,大概沒什麼人買吧。若不是這回包裝上有說明,教人家白粿乾怎麼煮,我可能要再嘗幾次失敗的滋味。

其實,我只買過兩次白粿乾,第一次是幾年前的事情,忘了在哪裡看到有賣白粿乾,便想也不想的買了一包。那時老媽在一旁就直唱反調,說這種白粿乾難吃得要命,咬起來很韌,又沒味道,她小時候外婆常煮,她就是不吃。我倒是沒吃過外婆煮的白粿乾,印象中,在阿嬤家吃過一次,也是怪難吃的,淡淡的沒有滋味。可是,我認為有時候菜餚難吃,不在於食材本身的問題,而是煮的人不懂得食材的特性,白白糟蹋了食物。

像我第一次煮白粿乾吧,就沒人要吃,結果整大碗都倒進垃圾桶裏。問題不出在白粿乾上,而是我自己沒弄懂處理白粿乾的方法,就自作聰明的用自己的方式去料理。第一次買白粿乾回來煮時,以為煮白粿乾和煮麵一樣,把其他配料炒熟,加入湯汁煮開後,才把白粿乾丟進去煮,誰知道煮到湯汁都乾了,白粿乾還是硬梆梆的。加水再煮,煮了一個多鐘頭,只是外層稍為軟了點,裡頭還是半生不熟的。後來老媽才說,煮白粿乾之前,好像是要先浸泡。

這回買的白粿乾,包裝上就說明:在煮之前,要浸泡隔夜;若喜歡口感較軟的,可以浸泡2-3天;若是在冬天,可以浸泡5-7天;浸泡期間,要每天換水;浸泡後,濾乾,爆炒,就可以拿來乾炒或煮湯,鹹甜皆可。

也許是大馬的氣候比較熱,我只浸泡24小時左右,炒出來的白粿乾就已經很軟了。幸好我沒有笨到浸泡一個星期,否則,可能會煮成一鍋麵糊。煮法很簡單,和滑蛋河(廣式河粉)的做法相似,先把白粿乾煎,然後再炒配料,加入湯汁和白粿乾燜煮一會兒,最後勾芡,打入雞蛋,即可。乾煎的時候很容易粘鍋,可能是我濾得不夠乾,有水份的關係。

吃起來口感介於河粉和年糕之間,有點Q,蠻好吃的。若浸泡的時候過長,吃起來可能就沒有那種QQ的口感。我想,拿來煮甜湯,像紅豆沙之類,味道應該也不錯。待下回買白粿乾,再試甜口味的白粿乾是否一樣美味!


找不到白粿乾的圖片,只好隨意塗鴉^o^



這次實驗成功,得到的心得是:每樣食材都會有一種最適合它的料理方法,才能呈現出它最美味之處。用錯了料理的方法,再好的食材,也被你糟蹋。要煮手好菜不難,難的是如何用心去感受烹飪這門藝術。

Tuesday, September 21, 2004

新菜上桌 之 仿宮保雞柳

今天上桌的新菜,其實也不算是新菜,前陣子就已實驗過,只是今天再加以改進。至於,為何取名“仿”宮保雞柳?因為,我原想試煮宮保雞丁,但我並沒有參考食譜,完全是照著自己的idea去煮這道菜,而且把雞肉切成柳條狀,而不是一般的雞丁塊,這道菜只是“仿造”宮保菜餚的煮法,煮出類似宮保雞的口味,故取名“仿宮保雞柳”。

以前住的地方附近有家餐館,他們的宮保雞丁味道不錯,弟最喜歡點他們的宮保雞丁飯。後來搬家,偶爾在外頭吃飯時,點到宮保雞丁這道菜,十之八九都要失望的,那些人根本就不懂炒宮保雞丁,完全沒有宮保雞丁的味道。于是,那天心血來潮,我想嘗試炒宮保雞丁,但我又懶得去找食譜,便憑著味蕾的記憶,天馬行空的創作。

材料:
雞胸肉1片,切成粗條狀
紅辣椒(若有指天椒更佳)4條,切段
洋蔥1個,切塊
蒜頭3瓣,剁碎
薑1小段,切薄片
青蔥適量,切段(蔥白和青色部份分開)
花椒1茶匙,磨碎


做法:
1. 先調好醬汁:浙醋3湯匙,糖3湯匙,麻油1湯匙,醬油1湯匙,醬油膏1湯匙,鹽1茶匙,味精1茶匙。加適量清水調勻,待用。
2. 雞肉加入太白粉和胡椒粉拌勻,燒一鍋熱油,炸至金黃色,撈起待用。
3. 把多餘的油倒掉,剩下大約2湯匙左右即可,爆炒薑片至焦黃,再放入蒜蓉和辣椒,炒到蒜頭快要變色時,放入花椒碎、洋蔥和蔥白,稍為爆炒一會兒,再倒入調好的醬汁,待煮滾,放入炸好的雞肉,大火快炒至醬汁收乾,加入蔥段拌勻,即可。

這道仿宮保雞柳和一般的宮保雞丁不同之處,主要有三點:(1)我把雞肉切成雞柳,口感比雞丁軟嫩;(2)一般宮保雞丁的雞丁只是泡油,而我卻是用炸的,類似咕嚕肉的做法;(3)一般宮保雞丁用的是辣椒乾,我卻改用紅辣椒或指天椒,因為我覺得用辣椒乾很浪費,又不能吃,倒不如用新鮮辣椒。

Anyway,對這道菜感興趣的朋友,不妨照著我的食譜炒一道仿宮保雞柳,味道絕不會比傳統的宮保雞丁遜色!



在此附上網路上搜尋到的《宮保雞丁》典故二則:
典故一:--




清朝四川總督丁寶楨原籍貴州,是咸豐三年的進士,光緒二年,任四川總督督,為正二品

就好像現在的省長。丁寶楨平過捻亂,被加了「太子少保」的銜。自清朝雍正時起,對有功的大臣加以「少保」銜,以示朝廷的重用。所以,丁寶楨又有「丁宮保」的稱呼。

傳說,丁寶楨也是位美食品嚐家,自己喜愛煮東煮西的,家中常聘請名廚,要求他們要鑽研烹飪技術,一直創新。丁寶楨在家請客時,常有「炒雞丁」一菜,客人們都很愛吃。丁寶楨回故鄉時,親朋好友為他設宴;丁寶楨經常說:「各位不要太花錢,只要有炒雞丁就可以了。」親朋好友見丁寶楨如此喜歡吃「炒雞丁」,便將此菜稱為「宮保雞」。

大家印象裡宮保雞丁一定是辣的,但是這卻是一個歷史之謎。根據丁寶楨的後代說:「據我的老一輩,我們丁家每年都到祠堂裡祭祀,並做一款宮保雞作為給爺爺的祭品,但是不加辣椒。不知我的爺爺當時是否喜歡吃辣椒。」可見,當時的「宮保雞丁」並不一定放辣椒,是後來此菜在四川出名時便帶辣椒了。


典故二:--




丁寶楨小時侯喜歡食雞,家裡的廚師時常做清蒸雞給他吃。有一次,他到他拜把兄長王小勤家玩耍,小勤殺雞款待他,因忙吃而來不及燉,小勤便將雞肉切成丁塊,家中無油,便用雞油爆炒丁塊,而後加上切成小節的干辣椒、橄欖菜、蒜苗等,再加水煮熟。丁寶楨食之覺得香味非常,比家中廚師做的好吃。


丁寶楨任四川總督後,接王小勤到住所。一日大宴群僚,席間擺上此菜,眾僚吃了均稱讚美味佳餚。不想席上的藩台突然問到這菜的名字。丁寶楨雖喜食此菜10年,卻沒有命個名,一時答不上來,只好請教王小勤。那王小勤本是目不識丁之人,一時也找不出個菜名來,這時,席間的丁寶楨義男王藕豐不假思索,說道:「各位大人,愚以為凡菜之名皆因味、色、形、技等,各地均有不同。其實此菜義父早已命名為『宮保雞』,不知是否確切,還得請教眾位大人斧正」。眾人一聽,拍手叫好!因丁寶楨已領太子少保銜,人名「宮保」。從此,宮保雞這道菜隨著丁寶楨的聲譽而出名。這道菜經過廚師們百年來的烹調加工,其味更美。之後,有人仿宮保雞的作法,作成「宮保肉」、「宮保鴨」等各種各樣的「宮保」菜。



Friday, September 10, 2004

美味的胡椒肉骨茶

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肉骨茶的稿子,為我賺了一筆稿費。不過,在昨天之前,我其實未曾親手煮過肉骨茶,都是老媽在煮。因為沒有難度的事情,我不感興趣^.^ 我比較喜歡有挑戰性、可以玩花樣的新鮮事,肉骨茶太簡單了,老媽的肉骨茶食譜沒什麼特別,做法也簡單,只要把材料放進鍋子裏,加水煮到味道出來,就大功告成,實在沒有挑戰性。

直到上回看《美食大三通》介紹新加坡肉骨茶,他們不加當歸等藥材卻放胡椒粒的肉骨茶,引起我的興趣,我想試試看,那樣子煮出來的肉骨茶,味道如何?節目中只是大略的介紹所用的材料,所以還是得靠自己去嘗試該用什麼材料、該怎麼煮,這正合我意,富挑戰性嘛!

前天老媽買了排骨和花肉,問我要煮什麼好,我立刻就想到肉骨茶,便說:「讓我來煮一道special的肉骨茶吧!」開始準備材料之際,心情有點興奮,嘿,我又可以玩花樣了,真過癮!

我從櫥櫃裏拿出白胡椒粒時,我想起娘惹菜裏有道魚鰾湯,用的是黑胡椒粒。于是,我突發其想:何不黑白胡椒兩樣混著用,說不定效果會很fantastic!烹飪最好玩之處,就是嘗試新菜式時,就像在做實驗,看不同的材料配搭在一起時,會產生什麼效果。成果越是無法想像,就越是好玩刺激。不管是成是敗,都可以從中獲取烹飪的心得。討厭下廚的朋友,如果換個心態,把烹飪當成一場遊戲,也許,你就會發現,烹飪其實是件非常好玩的事。

廢話少說,以下就是我最新的肉骨茶食譜:

材料:-
排骨兩條,切成八塊
蒜頭一把,大約十瓣左右
黑、白胡椒各一小撮,一小撮=大約一湯匙左右
桂皮一小段,大約一吋左右
八角兩個
★★★做法非常簡單,把所有的材料放進鍋裏,加水至蓋過材料,然後再加適量的鹽和味精調味,煮到排骨軟嫩,湯汁濃郁,即可。我用慢火煮了大約三小時吧。


這次的實驗非常成功,不放當歸、醬油的肉骨茶,另有一番風味。就連不吃豬肉的老爸都讚,味道好香喔。只是,他對豬肉有恐懼,儘管我跟他說這豬肉沒臊味,他還是不敢嚐一口我的傑作,真是沒口福。真是的,如果豬肉有臊味,我也不敢吃。就因為這攤肉販賣的豬肉沒臊味,我才敢再吃豬肉,否則,我們一向不買豬肉回來煮。

最好笑的是,當我端了一碗肉骨茶坐在樓梯口吃的時候,兩隻貪吃狗聞到香味,跑來門口坐著一直盯著我搖尾巴,口水不停的往下滴,那副饞相真教人受不了。

喜歡吃肉骨茶的朋友,可以嘗試照我這食譜煮肉骨茶,相信我,味道真的非常不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