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是自己煮的麵粉粿好吃
本地福建人叫它“Mi-Hun-Kueh”--麵粉粿。我直到十多歲時才知道,麵粉粿在其他地方被叫作“板麵”。
以前(十幾年前吧),這道美食只出現在家中餐桌,到外頭是吃不到的,彷彿這麵粉粿是上不了檯面、低層次的東西。我記得第一次在外頭吃到麵粉粿,是在Tmn. Sentosa那家生意很不錯、專買麵粉粿的餐室。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我也只去過那麼一次,因為覺得他們賣的麵粉粿也不怎麼好吃,衛生條件不佳,三教九流的人又特別多,畢竟那一帶充斥著五光十色的風月場所。
說起那家麵粉粿,就想到老爸鬧過的笑話。幾年前,他和朋友提起那家麵粉粿時,大肆批評那家店有多爛,說他們的麵粉粿做得不怎麼樣,就連江魚仔用的也是劣等貨,不明白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去捧場。結果,他的朋友在他發表完“偉論”後,微笑著告訴他,那家店是他姐姐開的 III ^@^ 。哈,老爸後來告訴我們說,他當時尷尬得不知該說什麼是好,真是好笑!
後來,賣麵粉粿的餐館、攤位,越來越多,現在到外頭吃飯,想吃麵粉粿,已不再是什麼難事,但,要找一家好吃的麵粉粿,似乎不太容易。越是簡單的菜餚,要做得好吃,越是考功夫。我比較喜歡Tmn. Sentosa另一家靠近The Store的麵粉粿,因為他們的湯頭還不錯。雖然現在有乾撈的麵粉粿,但我還是習慣吃麵粉粿湯,所以我吃麵粉粿,很注重湯頭煮得好不好。
其實,湯頭要煮得好,並非難事,就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連湯頭都煮不好,好意思出來開店做生意 >@<
對了,我發覺那些人將撕成不規則形狀的麵粉粿,稱為“麵粉粿”,而用機器切成寬麵條狀的,稱為“板麵”。其實,都是同樣的東西。
照片中的那碗麵粉粿,是我們自己煮的,比外頭賣的好吃。因為從揉麵糰到撕成麵皮,都是我自己動手做的,沒用到機器。不是我勤快,是我懶得去搬出桿麵皮的機器,更懶得事後的清理工作,用手就容易多了,洗手比洗機器容易嘛,哈~~
老媽好久沒做麵粉粿給我們吃了,我以為她不喜歡吃麵粉粿,今天聽她說,才知道她是手的毛病,沒辦法出力搓揉麵糰,哎,早說嘛,我可是很愛揉麵糰,雖然今天右手還是有點痠痛,想用左手就好,但誰教自己是個右撇子,不習慣用左手,還是得忍痛用右手。
今天的湯頭比較特別,以前做麵粉粿,都是用江魚仔煮湯頭,配料只有青菜和炸好的江魚仔。今天我們做了變化,用雞骨、江魚仔碎熬的湯底,還有切丁的蕃茄、白菜、香菇、指天椒和雞肉碎。吃的時候,再撒上青蔥末、油蔥酥和炸好的江魚仔。
味道如何?當然是比外頭賣的好吃。沒辦法,自己煮的東西,總添加了一種很特別的調料,叫作“幸福素”,比味素更加美味 ^@^
午餐是芋頭飯和紫菜湯。
現在老媽煮芋頭飯等菜飯,都不用老爸討厭的蝦米,而是改用干貝。比蝦米來得鮮甜,而且沒有蝦米的腥味,很不錯。
我們用的是那種次等的干貝,很便宜的,但拿來煲湯什麼的,還是很鮮甜。老媽到早市賣中藥的攤位買,RM10.00就能買到一小包,可以用上一段日子。
有沒有注意到,我們吃不同的食物,就會搭配不同的蘸醬?呵,不同的蘸醬搭配不同的食物,似乎也是一門學問喔,有機會再來寫一篇關於蘸醬的文字。
昨天吃的魚丸豆腐湯和肉碎豆腐。我很喜歡這種夾著胡蘿蔔、芫荽的魚丸,但老爸卻意見多多,說買這種魚丸很不划算,魚肉比普通那種魚丸少,喜歡吃胡蘿蔔和芫荽的話,不會自己切一點下去煮喔 >@< 真是被他氣炸!
2005-04-20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[Atom]
<< Home